我国苜蓿耐盐高产选育与应用取得成效

栏目:食品新闻 发布时间:2018-11-22
分享到:

在科技部863、科技支撑

农业农村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等

相关科技项目的资助下

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

开展了苜蓿耐盐、高产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

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显著成效

实现了原始创新、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的有机结合

为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、苜蓿产业的发展

及奶业等草食畜牧业的发展

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与示范

 


据了解

我国盐渍化导致的中低产田约1亿亩

还有4亿亩盐碱荒地

种植苜蓿不仅可以提高盐碱地的利用率

生产高蛋白饲草,而且由于苜蓿根瘤固氮

能够大大节约化肥的使用

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

针对黄淮海及华北等地区存在大面积盐碱地与中低产田

缺乏耐盐高产苜蓿品种的现状

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

开展了苜蓿耐盐、高产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

育成的耐盐高产苜蓿新品种中苜3号

实现了耐盐高产性状的聚合

在黄淮海地区含盐量为0.18%-0.39%的盐碱地上

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018公斤

比耐盐苜蓿中苜1号增产10.6%-14.2%

该品种分枝多、叶量多、叶片较大

初花期干草粗蛋白含量达19%-20%

品质优良

育成的广适高产苜蓿新品种中苜2号

是我国第一个侧根型高产苜蓿品种

该品种侧根多、分枝多、叶量多、叶片大

在内蒙古西部灌区创1500公斤/亩的高产纪录

在黄淮海地区旱作条件下创1233.3公斤/亩的高产纪录

适宜种植区域为34°N-42°N跨8个纬度

 

据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杨青川说

在苜蓿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中

建立了中苜系列苜蓿新品种4级繁育体系

及配套种子繁育技术

提出了苜蓿水肥调控、播种收获等高产栽培技术要点

并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

通过“科研单位+苜蓿生产企业+推广单位+种植农户”的运行模式

中苜1号、2号、3号已在山东、河北

天津、北京、河南、内蒙古、山西、宁夏

甘肃等10个省区盐碱地及中低产田大面积种植

表现了较好的适应性与丰产性

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